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Opinions on the Names of Viola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and their Application

Title: 公安部关于印发修订后的《违反公安行政管理行为的名称及其适用意见》的通知
Promulgating Entities: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Reference number: 公通字〔2020〕8号
Promulgation Date: 2020-8-6
Expiration date: 
Source of text: https://www.mps.gov.cn/n6557558/c7336324/content.html

Table of Contents

I. Management of Foreign NGO Activities in Mainland China

II.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III. Counter-terrorism

IV. Food and Drug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V. Computer and Network Security

VI. Traffic Management

VII. Drug Control

VIII. Immigration and Exit-Entry Management

IX. Other

X.Other applications and specifications

 

Opinions on the Names of Viola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and their Application

为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统一规范违反公安行政管理行为的名称及其法律依据的适用,现对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涉及违反公安行政管理行为的名称及其适用规范如下:

I. Management of Foreign NGO Activities in Mainland China

(1) "Law on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within Mainland Chin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1. Failure to change matters in Foreign NGO registrations or filings as provided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1)

2. Failure to register or fil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volving Foreign NGOs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2)

The matters in registrations or filings described above include names, scopes of operations, and activity sector, and the name of the related violation of law may be expressed based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For example, where activities are not carried out in the registered name, the name of the legal violation may be expressed as "failure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involving foreign NGO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registration (name)".

3. Carrying out or funding for-profit activities, fundraising, or membership recruitment involving foreign NGOs within mainland China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3)

4. Violating provisions relating to foreign NGOs in obtaining or using funds, opening and using bank accounts, or conducting accounting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4)

5. Representative offices failing to sent annual plans or to send public annual plans as provided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5)

6. Refusing to accept oversight and inspections involving foreign NGOs, or not accepting it as provided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6)

7. Illegally obtaining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s for representative offices or temporary activity filings (Article 45, paragraphs 1 and 2)

8. Forging, altering, buying and selling, renting out or lending, representative offic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s or seals (Article 45, paragraphs 1 and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第45条第2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第1项竞合。 对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开展临时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或者中方合作单位有伪造、变造、买卖代表机构登记证书、印章行为的,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第45条第1、2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52条第1项。

9.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in the name of a representative office or foreign NGO without registering or filing (Article 46, paragraph 1, item 1)

10.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in the name of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foreign NGO, after the registration is revoked. (Article 46, paragraph 1, item 2)

11.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after the period for temporary activities is completed or they have been shut down (Article 46, paragraph 1, item 3)

12. Illegally retaining or funding domestic mainland units and individuals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Article 46, paragraph 1, item 4)

13. Illegally cooperating with foreign NGOs (Article 46, paragraphs 1 and 2)

14. Illegally accepting retention or funding from foreign NGOs (Article 46, paragraphs 1 and 2)

15. Foreign NGOs and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nstigating resist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rticle 47, paragraph 1, item 1)

16. Foreign NGOS or their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llegally obtain state secrets (Article 47, paragraph 1, item 2)

17.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representative offices spread rumors, defame, or transmit harmful information (Article 47, paragraph 1, item 3)

18. Foreign NGOs or their representative offices engage in activities funding politics or illegally engage in funding religious activities (Article 47, paragraph 1, item 4)

19. Foreign NGOs or representative offices damaging national security, undermining national interest or social public interest through other means (Article 47, paragraph 1, item 5)

20. Foreign NGOs and representative offices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hat undermine national security. (Article 47, paragraph 1 and 2)

II.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2) "People's Polic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21. Illegally manufacturing, selling, possessing or using police insignia, standard uniform, law-enforcement implements or documents. ( "People's Polic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36, "Regulations on People's Police Uniforms and Insignia" Articles 14, 15 and 16,"Administrative Provisions on the Usage of Barricade Tapes of the Public Security Agency" Article 10)

对单位或者个人非法生产、销售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制造、贩卖警用标志、制式服装”,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36条和《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第14条。 对指定生产企业违反规定,超计划生产或者擅自转让生产任务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制造警用标志、制式服装”,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36条和《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第14条、第15条。 对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持有、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持有、使用警用标志、制式服装”,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36条和《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第16条。

(三)《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 (Departmental Rules)

22. Producing or selling imitation police uniforms and insignia (Article 17)

23. Wearing imitation police-style uniforms and insignia (Article 18)

(4)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Punishments" (Law)

24.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a unit (Article 23, paragraph 1, item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43条规定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处罚。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43条规定的非法进入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不听制止的;在军事禁区外围安全控制范围内,或者在没有划入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的军事设施一定距离内,进行危害军事设施安全和使用效能的活动,不听制止的;在军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进行影响飞行安全和机场助航设施使用效能的活动,不听制止的;对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非法进行摄影、摄像、录音、勘察、测量、描绘和记述,不听制止的;其他扰乱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管理秩序和危害军事设施安全的行为,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扰乱单位秩序”,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1款第l项。 聚众实施上述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聚众扰乱单位秩序”,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1款第l项和第2款。

25.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public places (Article 23, paragraph 1, item 2)

26. Disrupting order 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Article 23, paragraph 1, item 3)

27. Obstructing the normal driving of vehicles (Article 23, paragraph 1, item 4)

28.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elections (Article 23, paragraph 1, item 5)

29. Gathering crowds to disrupt order in a unit (Article 23, paragraph 2)

30. Gathering crowds to disrupt the order of public places (Article 23, paragraph 2)

31. Gathering crowds to disrupt order 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Article 23, paragraph 2)

32. Gathering crowds to imped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vehicles (Article 23, paragraph 2)

33. Gathering crowd to disrupt the order of elections (Article 23, paragraph 2)

34. Forcibly entering venues for large-scale events (Article 24, paragraph 1, item 1)

35. Setting off or exploding items in large-scale event venues in violation of regulations (Article 24, paragraph 1, item 2)

36. Display insulting objects in large event venues (Article 24, paragraph 1, item 3)

37. Besieging staff of large-scale events (Article 24, paragraph 1, item 4)

38. Throwing things into large-scale event venues (Article 24, paragraph 1, item 5)

39. Other conduct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large-scale events (第24条第1款第6项)

40. Making up facts to disrupt public order (Article 25, Item 1)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3项规定的谎报火警,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 (谎报火警)”,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3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第1项。

41. Placing fake hazardous items (Article 25, Item 2)

42、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Article 25, Item 3)

43. Provocation and picking quarrels (Article 26)

44. Organizing, instigating, coercing, deceiving, or inciting others to engage in cult and sect activities (Article 27 Item 1)

45. Using cult, sect, or superstitious activities to endanger society (Article 27, item 1)

46、冒用宗教、气功名义危害社会 (第27条第2项)

47. Deliberately interferinging with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radio services (Article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44条规定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8条处罚。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44条规定的违反国家规定,故意干扰军用无线电设施正常工作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故意干扰无线电业务正常进行”,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8条。

48、拒不消除对无线电台 (站)的有害干扰 (Article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44条规定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8条处罚。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44条规定的对军用无线电设施产生有害干扰,拒不按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改正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拒不消除对无线电台 (站)的有害干扰”,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8条。

49. Illegal trespass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Article 29 Item 1)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20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9条第1项竞合。 对单位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者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6条第1项和第20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29条第1项。

50. Illegally changing the functions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Article 29, item 2)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20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9条第2项竞合。 对单位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改变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6条第2项和第20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29条第2项。

51. Illegally modifying data and programs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Article 29, Item 3)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20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9条第3项竞合。 对单位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改变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程序”。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6条第3项和第20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29条第3项。

52. Deliberately making and spreading destructive computer programs to affect operations (Article 29, item 4)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20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9条第4项竞合。 对单位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性程序影响运行”。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6条第4项和第20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29条第4项。

53. Illegally manufacturing, trading in, storing, transporting, mailing, carrying, using, providing, or disposing of dangerous substances (Article 30)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4条第4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竞合。 对未经许可购买、运输民用爆炸物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购买、运输危险物质 (民用爆炸物品)”。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4条第4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0条。 对个人未经许可购买、运输民用爆炸物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9条第3项、第4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竞合。 对违规储存民用爆炸物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储存危险物质 (民用爆炸物品)”。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9条第3项或者第4项,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0条。 对个人非法储存民用爆炸物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51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竞合。 对携带民用爆炸物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进入公共场所,邮寄或者在托运的货物、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民用爆炸物品,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携带、邮寄危险物质 (民用爆炸物品)”,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和《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51条。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1项规定的违反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制造、买卖、储存、运输、使用、处置危险物质 (易燃易爆危险品)”,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1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2项规定的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携带危险物质 (易燃易爆危险品)”,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2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36条第2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竞合。 对未经许可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运输危险物质 (烟花爆竹)”。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36条第2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0条。 对个人未经许可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41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竞合。 对携带烟花爆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或者邮寄烟花爆竹以及在托运的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邮寄、携带危险物质 (烟花爆竹)”。 情节较轻的,法律依据适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41条;情节较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88条第4项和《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第20条、第21条第3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竞合。 对未取得或者利用骗取的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通过道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运输危险物质 (剧毒化学品)”。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相应适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88条第4项和《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第20条,或者《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88条第4项和《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第21条第3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0条。 对个人未取得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经由道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第20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竞合。 对未申领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国务院关于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国发〔2010〕21号)已取消剧毒化学品准购证核发审批〕,擅自购买剧毒化学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购买危险物质 (剧毒化学品)”。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第20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0条。 对个人非法购买剧毒化学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第62条第1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竞合。 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运输危险物质 (放射性物品)”。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第62条第1项,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0条。 对个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

54. Not reporting the theft, robbery, or loss of dangerous substances (Article 31)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50条第2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1条竞合。 对民用爆炸物品丢失、被盗、被抢不报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危险物质 (民用爆炸物品)被盗、被抢、丢失不报”。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50条第2项,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1条。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39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1条竞合。 对生产、经营、使用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企业,丢失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未及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危险物质 (烟花爆竹)丢失不报”。 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39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1条。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81条第1款第2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1条竞合。 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发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丢失或者被盗,不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危险物质被盗、丢失不报”。 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81条第1款第2项,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1条。

55. Illegally carrying guns, ammunition, or controlled instruments (Article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4条第1款第2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2条竞合。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4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在禁止携带枪支的区域、场所携带枪支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携带枪支”,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2条。

56. Theft of or damage to public facilities (Article 33, Item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45条规定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3条处罚。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45条规定的毁坏边防、海防管控设施以及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的围墙、铁丝网、界线标志或者其他军事设施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损毁公共设施”,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3条第1项。

57、移动、损毁边境、领土、领海标志设施 (第33条第2项)

58、非法进行影响国 (边)界线走向的活动 (第33条第3项)

59、非法修建有碍国 (边)境管理的设施 (第33条第3项)

60、盗窃、损坏、擅自移动航空设施 (第34条第1款)

61、强行进入航空器驾驶舱 (第34条第1款)

62、在航空器上使用禁用物品 (第34条第2款)

63、盗窃、损毁、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安全标志 (第35条第1项)

64、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 (第35条第2项)

65、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 (第35条第2项)

66、在铁路沿线非法挖掘坑穴、采石取沙 (第35条第3项)

67、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平交过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5条第4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68条)

68、擅自进入铁路防护网 (Article 36)

69、违法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抢越铁路 (Article 36)

70. Installing and using power grids without authorization (Article 37 Item 1)

71. Installation or use of power grids do not meet safety regulations (Article 37 Item 1)

72、道路施工不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Article 37 Item 2)

73、故意损毁、移动道路施工安全防护设施 (Article 37 Item 2)

74、盗窃、损毁路面公共设施 (第37条第3项)

75、违规举办大型活动 (第38条)

76、公共场所经营管理人员违反安全规定 (article 39)

77、组织、胁迫、诱骗进行恐怖、残忍表演 (第40条第1项)

78. Forced labor (Article 40, Ite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6条第1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2项竞合。 对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强迫劳动”,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2项。

79. Illegal restriction of physical liberty (Article 40, Item 3)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竞合。 对保安员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限制人身自由”。 如果其行为依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吊销保安员证,并应当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仅应当予以训诫的,法律依据适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6条第2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竞合。 对用人单位拘禁劳动者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

80. Illegal trespass into a domicile (Article 40, Item 3)

81. Illegal search of a person (Article 40, Item 3)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竞合。 对保安员搜查他人身体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搜查身体”。 如果其行为依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吊销保安员证,并应当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仅应当予以训诫的,法律依据适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6条第2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竞合。 对用人单位非法搜查劳动者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搜查身体”,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3项。

82、胁迫、诱骗、利用他人乞讨 (Article 4l, paragraph 1)

83、以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 (Article 41, paragraph 2)

84. Threatening physical safety (Article 42 Item 1)

85. Insult (Article 42, Item 2)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竞合。 对保安员侮辱他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侮辱”。 如果其行为依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吊销保安员证,并应当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仅应当予以训诫的,法律依据适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6条第2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竞合。 对用人单位侮辱劳动者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侮辱”,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

86. Defamation (Article 42, Item 2)

87. Making false accusations, or framing someone (Article 42 Item 3)

88、威胁、侮辱、殴打、打击报复证人及其近亲属 (Article 42, item 4)

89. Sending information to interfere with normal life (第42条第5项)

90. Invasion of Privacy (Article 42 Item 6)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6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6项竞合。 对保安员侵犯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侵犯隐私”。 如果其行为依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6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吊销保安员证,并应当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6项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6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仅应当予以训诫的,法律依据适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6项。

91. Striking others (Article 43, paragraph 1)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1款竞合。 对保安员殴打他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殴打他人”。 如果其行为依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1款。 如果其行为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吊销保安员证,并应当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1款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有法定加重情节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2款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仅应当予以训诫的,法律依据适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6条第2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1款竞合。 对用人单位体罚、殴打劳动者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殴打他人”,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1款。

92. Intentional Harm (Article 43, paragraph 1)

93. Indecency (Article 44)

94. Being intentionally naked in public places (Article 44)

95. Abuse (Article 45, Item 1)

96. Abandonment (Article 45, Item 2)

97. Forced Trading (Article 46)

98. Incite ethnic hatred or ethnic discrimination (Article 47)

99. Posting content that is ethnically discriminatory or insulting (Article 47)

100. Falsely claiming, concealing, destroying, privately opening, or illegally checking other people's mail (Article 48)

对冒领、隐匿、毁弃、私自开拆、非法检查他人快件,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冒领、隐匿、毁弃、私自开拆、非法检查他人邮件”,法律依据适用《快递暂行条例》第42条第1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8条。

101.Theft (Article 49)

102. Fraud (Article 49)

103. Looting (Article 49)

104. Seizure (Article 49)

105. Blackmail and extortion (Article 49)

106、Intentionally damaging property (Article 49)

107. Refusing to implement decisions and orders in a state of emergency (Article 50, paragraph 1, item 1)

108. Obstru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official duties (Article 50, paragraph 1, item 2)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3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第2项竞合。 对保安员阻碍依法执行公务,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阻碍执行职务”。 如果其行为依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第2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吊销保安员证,并应当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第2项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3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仅应当予以训诫的,法律依据适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3项。

对阻碍消防救援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阻碍执行职务”,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5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第2项。

对阻碍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情报工作,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777条的规定执行。

109、阻碍特种车辆通行 (第50条第1款第3项)

对阻碍消防车、消防艇执行任务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阻碍特种车辆通行 (消防车、消防艇)”,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4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第3项。

110. Breaking through police cordons or restricted zones (第50条第1款第4项)

111. Swindling (Article 51, paragraph 1)

112、伪造、变造、买卖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 (第52条第1项)

《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第20条第1款第1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第1项竞合。 对买卖、伪造、变造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伪造、变造、买卖证明文件 (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第1项和《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第20条第1款第1项。

113、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 (第52条第2项)

114、伪造、变造、倒卖有价票证、凭证 (Article 52, Item 3)

115. Forging or altering ships' registry numbers (Article 52, Item 4)

116、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船舶户牌 (Article 52, Item 4)

117. Alteration of ship engine numbers (Article 52, Item 4)

118、驾船擅自进入、停靠国家管制的水域、岛屿 (Article 53)

《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第28条第1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3条竞合。 对沿海船舶非法进入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海域或者岛屿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驾船擅自进入国家管制的水域、岛屿”,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3条。

119. Illegally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in the name of an association (Article 54, paragraph 1, item 1)

120、以被撤销登记的社团名义活动 (Article 54, paragraph 1, item 2)

121. Operating a business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public security. (Article 54, paragraph 1, item 3)

《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15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4条第1款第3项、第2款竞合。 对未经公安机关许可开办旅馆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获公安许可擅自经营 (旅馆)”,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4条第1款第3项、第2款和《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4条。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1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4条第1款第3项、第2款竞合。 对未经许可从事保安服务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获公安许可擅自经营 (保安服务)”,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4条第1款第3项、第2款以及《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9条和第41条。 对未经许可从事保安培训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获公安许可擅自经营 (保安培训)”,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4条第1款第3项、第2款以及《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33条和第41条。

122. Inciting or planning illegal assemblies, processions, or demonstrations (第55条)

123、不按规定登记住宿旅客信息 (Article 56, paragraph 1)

124、不制止住宿旅客带入危险物质 (Article 56, paragraph 1)

125、明知住宿旅客是犯罪嫌疑人不报 (第56条第2款)

126、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人居住 (第57条第l款)

127、不按规定登记承租人信息 (第57条第1款)

128、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屋犯罪不报 (第57条第2款)

129、制造噪声干扰正常生活 (第58条)

130、违法承接典当物品 (第59条第1项)

131、典当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赃物不报 (第59条第1项)

《典当管理办法》第66条第1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9条第1项竞合。 对典当行发现公安机关通报协查的人员或者赃物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典当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赃物不报”。 对典当行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典当管理办法》第27条和第52条及第66条第1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59条第1项。 对典当行工作人员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赃物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9条第1项。

132、违法收购废旧专用器材 (第59条第2项)

133、收购赃物、有赃物嫌疑的物品 (第59条第3项)

134、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其他物品 (第59条第4项)

135、隐藏、转移、变卖、损毁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财物 (第60条第1项)

136、伪造、隐匿、毁灭证据 (Article 60, Item 2)

137. Providing false testimony (Article 60, Item 2)

139. Falsely reporting case circumstances (Article 60, Item 2)

139、窝藏、转移、代销赃物 (第60条第3项)

对机动车修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明知是盗窃、抢劫所得机动车而予以拆解、改装、拼装、倒卖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60条第3项以及《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第15条。

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回收的机动车为赃物或者用于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的犯罪工具,未向公安机关报告,擅自拆解、改装、拼装、倒卖该机动车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60条第3项以及《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第20条第1款第2项。

140、违反监督管理规定 (第60条第4项)

141、协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 (边)境 (第6l条)

142、为偷越国 (边)境人员提供条件 (第62条第1款)

143. Illegally entering the country (边)境 (第62条第2款)

144、故意损坏文物、名胜古迹 (第63条第1项)

145、违法实施危及文物安全的活动 (第63条第2项)

146. Stealing a motor vehicle (Article 64 Item 1)

147、无证驾驶、偷开航空器、机动船舶 (第64条第2项)

《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第29条第2项规定的“偷开他人船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4条第2项规定的“偷开机动船舶”竞合。 对偷开他人船舶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4条第2项。

148. Destroying or defacing graves (Article 65, Item 1)

149. Destroying or discarding remains and ashes (Article 65, Item 1)

150. Illegal placement of corpses (Article 65, item 2)

151. Prostitution (Article 66, paragraph 1)

152. Soliciting Prostitutes (Article 66, paragraph 1)

153. Pimping (Article 66, paragraph 2)

154. Enticing, sheltering, or making introductions for prostitution (Article 67)

155. Making, transporting, reproducing, selling, or renting out obscene materials (Article 68)

156. Spreading obscene information (Article 68)

157. Organizing the broadcast of obscene audio or video (Article 69, paragraph 1, item 1)

158. Organizing obscene performances (Article 69, paragraph 1, item 2)

159. Conducting obscene performances (Article 69, paragraph 1, item 2)

160. Participating in group fornication (Article 69, paragraph 1, item 3)

161. Providing conditions for obscene activities (Article 69, paragraph 2)

162. Providing conditions for gambling (Article 70)

163. Gambling (Article 70)

164. Illegally cultivating plant species from which drugs are derived (Article 71, paragraph 1, item 1)

165. Illegally trading in, transporting, carrying, and possession of plants and seedlings from which drugs are derived (Article 71, paragraph 1, item 2)

166. Illegally transporting, trading in, storing, or using poppy shells (Article 71, paragraph 1, item 3)

167. Illegal possession of drugs (Article 72, Item 1)

168. Provision of drugs (Article 72, paragraph 2)

169. Drug use (Article 72, Item 3)

170、胁迫、欺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第72条第4项)

171. Instigating, inducing, or tricking others into using drugs (Article 73)

172、为吸毒、赌博、卖淫、嫖娼人员通风报信 (Article 74)

173、饲养动物干扰正常生活 (Article 75, paragraph 1)

174.Causing animals to terrorize others (Article 75, paragraph 1)

175. Guarantors not performing their obligations (Article 109, paragraph 2)

(5) "The National Flag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176. Insulting the National Flag (Article 19)

(6) "The National Emblem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177. Insulting the National Emblem (Article 13)

(7) "The National Anthem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178. Insulting the national anthem (Article 15)

(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Law)

179. Selling, buying, or transporting counterfeit currency (Article 2, paragraph 1 and Article 21)

对“出售、运输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2条。

180、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 (第2条第2款和第21条)

181. Possessing or using counterfeit currency (Articles 4 and 21)

对“购买、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3条。

182. Altering Currency (Article 5 and Article 21)

对“变造人民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2条。

183、伪造、变造金融票证 (第11条和第21条)

184. Financial paper fraud (Articles 12 and 21)

185. Credit Card Fraud (Articles 14 and 21)

186. Insurance Fraud (Articles 16 and 21)

(9) "The P.R.C. Law on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Law)

187. Counterfeiting RMB (Article 42)

188. Altering Renminbi (Article 42)

189. Selling or transporting counterfeit or altered Renminbi (Article 42)

190. Purchasing, Possessing, or using forged or altered Renminbi (Article 43)

(10)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Management of Renminbi"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191. Deliberately destroying Renminbi (Article 42)

(十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 (Law)

192、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2条第1款和第11条)

193、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 (Article 3 and Article 11)

194、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4条第1款和第11条)

195、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4条第1款和第11条)

196、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 (第6条第1款和第11条)

197、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 (第6条第2款和第11条)

198、非法出售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 (第6条第3款和第11条)

199. Illegal sales of invoices (Article 6, paragraph 4 and Article 11)

“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非法出售发票”中的“发票”,是指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以外的发票。

(十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 (Law)

200、放任卖淫、嫖娼活动 (第7条)

(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Law)

201、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第28条第2款第1项、第2项)

202、破坏集会、游行、示威 (Article 30)

(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Law)

203、骗领居民身份证 (第16条第1项)

204、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 (第16条第2项)

205、非法扣押居民身份证 (第16条第3项)

对保安员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扣押居民身份证”,法律依据适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2项。

206、冒用居民身份证 (第17条第1款第1项)

207、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 (第17条第1款第1项)

208、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 (第17条第1款第2项)

209、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第19条第1、2款)

对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19条第1款;对单位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19条第2款。

(十五)《居住证暂行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210、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领居住证 (第18条第1项)

211、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 (第18条第2项)

212、非法扣押他人居住证 (第18条第3项)

213、冒用他人居住证 (第19条第1款第1项)

214、使用骗领的居住证 (第19条第1款第1项)

215、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 (第19条第1款第2项)

(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Law)

216、违规制造、销 (配)售枪支 (Article 40)

对“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枪支”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违规制造枪支”,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0条第1项;对“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违规制造枪支”,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0条第2项。

对“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配售枪支”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违规配售枪支”,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0条第1项;对“私自销售枪支” “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违规销售枪支”,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0条第3项。

217、违规运输枪支 (Article 42)

218、非法出租、出借枪支 (第43条第5款)

219、未按规定标准制造民用枪支 (第44条第1款第1项和第2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4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在禁止携带枪支的区域、场所携带枪支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5条的规定执行。

220、不上缴报废枪支 (第44条第1款第3项和第2款)

221、丢失枪支不报 (第44条第1款第4项)

222、制造、销售仿真枪 (第44条第1款第5项和第2款)

(17)P.R.C. Education Law (Law)

223. Organizing cheating (Article 80 Item 1)

224. Providing Assistance or facilitation for cheating (Article 80, Item 2)

225. Taking tests on behalf of others (Article 80, Item 3)

226、Leaking or spreading test questions and answers (Article 80, Item 4)

227. Other behaviors that disrupt the order of testing (Article 80, Item 5)

(18) "Safety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for the Civil Use of Explosive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228. Engaging in blasting operations without permission (Article 44, paragraph 4)

对《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4条第4款规定的未经许可购买、运输民用爆炸物品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229、未按规定对民用爆炸物品做出警示、登记标识 (Article 46, Item 1)

230、未按规定对雷管编码打号 (Article 46, Item 1)

231、超出许可购买民用爆炸物品 (Article 46, Item 2)

232、使用现金、实物交易民用爆炸物品 (Article 46, Item 3)

233. Failing to keep the transaction certificate materials in the sale of civilian explosives (Article 46, Item 4)

234、销售、购买、进出口民用爆炸物品未按规定备案 (Article 46, Item 5)

235、未按规定建立民用爆炸物品登记制度 (第46条第6项、第48条第1款第3项、第49条第2项)

对未如实将本单位生产、销售、购买、运输、储存、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品种、数量和流向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按规定建立民用爆炸物品登记制度”,法律依据适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6条第6项;对爆破作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民用爆炸物品领取登记制度、保存领取登记记录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按规定建立民用爆炸物品登记制度”,法律依据适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8条第1款第3项;对未按规定建立出入库检查、登记制度或者收存和发放民用爆炸物品,致使账物不符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按规定建立民用爆炸物品登记制度”,法律依据适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9条第2项。

236、未按规定核销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证 (第46条第7项)

237、违反许可事项运输民用爆炸物品 (Article 47 Item 1)

238、未携带许可证运输民用爆炸物品 (第47条第2项)

239、违规混装民用爆炸物品 (第47条第3项)

240、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车辆未按规定悬挂、安装警示标志 (第47条第4项)

241、违反行驶、停靠规定运输民用爆炸物品 (第47条第5项)

242、装载民用爆炸物品的车厢载人 (第47条第6项)

243、运输民用爆炸物品发生危险未处置、不报告 (第47条第7项)

244、未按资质等级从事爆破作业 (第48条第1款第1项)

245、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跨区域作业未报告 (第48条第1款第2项)

246、违反标准实施爆破作业 (第48条第1款第4项)

对爆破作业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实施爆破作业,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吊销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违反标准实施爆破作业”,法律依据适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8条第1款第4项和第2款。

247、未按规定设置民用爆炸物品专用仓库技术防范设施 (第49条第1项)

对《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9条第3项、第4项规定的超量储存、在非专用仓库储存或者违反储存标准和规范储存民用爆炸物品以及其他违反规定储存民用爆炸物品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248、违反制度致使民用爆炸物品丢失、被盗、被抢 (第50条第1项)

对《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50条第2项规定的民用爆炸物品丢失、被盗、被抢不报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4条的规定执行。

249、非法转让、出借、转借、抵押、赠送民用爆炸物品 (第50条第3项)

对《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51条规定的携带民用爆炸物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进入公共场所,邮寄或者在托运的货物、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民用爆炸物品,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250、未履行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责任 (第52条)

(十九)《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对《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36条第2款规定的未经许可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对《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39条规定的生产、经营、使用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企业,丢失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未及时报告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4条的规定执行。

251、违反许可事项经道路运输烟花爆竹 (第40条第1项)

252、未携带许可证经道路运输烟花爆竹 (Article 40, Item 2)

253、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车辆未按规定悬挂、安装警示标志 (Article 40, Item 3)

254、未按规定装载烟花爆竹 (第40条第4项)

255、装载烟花爆竹的车厢载人 (第40条第5项)

256、烟花爆竹运输车辆超速行驶 (Article 40 Item 6)

257、烟花爆竹运输车辆经停无人看守 (第40条第7项)

258、未按规定核销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 (第40条第8项)

对《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41条规定的携带烟花爆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邮寄烟花爆竹以及在托运的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259、非法举办大型焰火燃放活动 (Article 42 paragraph 1)

260、违规从事燃放作业 (Article 42 paragraph 1)

261、违规燃放烟花爆竹 (第42条第2款)

(二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262、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未按规定设置技术防范设施 (第78条第2款)

263、未如实记录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数量、流向 (第81条第1款第1项)

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81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发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丢失或者被盗,不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4条的规定执行。

264、储存剧毒化学品未备案 (第81条第1款第3项)

265、未如实记录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购买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81条第1款第4项和《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第23条第2款)

266、未按规定期限保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销售记录、材料 (第81条第1款第4项)

267、未按规定期限备案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销售、购买信息 (第81条第1款第5项)

268、转让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不报 (第81条第1款第6项)

269、转产、停产、停业、解散未备案处置方案 (第82条第2款)

270、单位未经许可购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第84条第2款)

271、个人非法购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第84条第2款)

272、单位非法出借、转让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第84条第3款)

273、违反核定载质量运输危险化学品 (第88条第1项)

274、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车辆运输危险化学品 (第88条第2项)

275、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擅自进入限制通行区域 (第88条第3项)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88条第4项规定的非法运输剧毒化学品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276、未按规定悬挂、喷涂危险化学品警示标志 (第89条第1项)

277、不配备危险化学品押运人员 (第89条第2项)

278、道路运输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停车不报 (第89条第3项)

279、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运输途中丢失、被盗、被抢、流散、泄露未采取有效警示和安全措施 (第89条第4项)

280、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运输途中流散、泄露不报 (第89条第4项)

281、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剧毒化学品许可证件 (第93条第2款)

282、使用伪造、变造的剧毒化学品许可证件 (第93条第2款)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93条第2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第1项、第2项竞合。 对单位伪造、变造剧毒化学品许可证件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剧毒化学品许可证件的,法律依据适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93条第2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52条第1项、第2项。 对个人伪造、变造剧毒化学品许可证件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剧毒化学品许可证件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第1项、第2项。

(二十一)《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第20条规定的未经许可购买、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283、非法获取剧毒化学品购买、公路运输许可证件 (第21条第1款)

284、未按规定更正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件回执填写错误 (第23条第1款)

285、未携带许可证经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 (第24条第1款)

286、违反许可事项经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 (第24条第2款)

对违反许可事项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第24条第2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0条。

287、未按规定缴交剧毒化学品购买证件回执 (第25条第1项)

288、未按规定缴交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件 (Article 25, Item 2)

289、未按规定缴交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凭证存根 (Article 25, Item 3)

290、未按规定作废、缴交填写错误的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 (第25条第4项)

(二十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治安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291、未按规定建立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信息系统 (第6条第1款和第36条)

292、违规在互联网发布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信息 (第23条、第24条和第42条)

(二十三)《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293、未携带许可证明经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 (第71条第4项)

(二十四)《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第62条第1项规定的未经许可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294、放射性物品运输车辆违反行驶规定 (第62条第2项)

295、放射性物品运输车辆未悬挂警示标志 (第62条第2项)

296、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未配备押运人员 (第62条第3项)

297、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脱离押运人员监管 (第62条第3项)

(二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298、装载未采取安全措施的物品 (第24条第4项和第35条第1项)

299、违法交运、捎带他人货物 (第24条第3项和第35条第2项)

300、托运人伪报品名托运 (第30条第2款和第35条第3项)

301、托运人在托运货物中夹带危险物品 (第30条第2款和第35条第3项)

302、携带、交运禁运物品 (第32条和第35条第3项)

303、违反警卫制度致使航空器失控 (第15条和第36条第1项)

304、违规出售客票 (第17条和第36条第2项)

305、承运时未核对乘机人和行李 (第18条和第36条第3项)

306、承运人未核对登机旅客人数 (第19条第1款和第36条第4项)

307、将未登机人员的行李装入、滞留航空器内 (第19条第2款、第3款和第36条第4项)

308、承运人未全程监管承运物品 (第20条和第36条第5项)

309、配制、装载单位未对供应品采取安全措施 (第21条和第36条第5项)

310、未对承运货物采取安全措施 (第30条第1款和第36条第5项)

311、未对航空邮件安检 (第31条和第36条第5项)

(二十六)《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312、毁坏铁路设施设备、防护设施 (第51条和第95条)

313、危及铁路通信、信号设施安全 (第52条和第95条)

314、危害电气化铁路设施 (第53条和第95条)

法律适用规范同本意见第315条。

315、危害铁路安全 (第77条和第95条)

对具有《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的危害铁路安全行为之一,但未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危害铁路安全”,法律依据适用《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和第95条。 如果行为人实施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的危害铁路安全行为之一,该行为同时又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应违法行为名称,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和第95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违法行为人为自然人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316、运输危险货物不按规定配备押运人员 (第98条)

317、发生危险货物泄漏不报 (第98条)

《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98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1条竞合。 铁路运输托运人运输危险货物发生危险货物被盗、丢失不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危险物质被盗、丢失不报”,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98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1条。

(二十七)《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318、娱乐场所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Articles 14 and 43)

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实施《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的禁止行为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确定违法行为名称,并适用相关法律、法规。

319、娱乐场所为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条件 (Articles 14 and 43)

320、娱乐场所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嫖娼 (Articles 14 and 43)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3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7条竞合。 对娱乐场所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法律依据适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3条。

321、娱乐场所为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嫖娼提供条件 (Articles 14 and 43)

322、娱乐场所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 (Articles 14 and 43)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3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8条竞合。 对娱乐场所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法律依据适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3条。

323、娱乐场所为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提供条件 (Articles 14 and 43)

324、娱乐场所提供营利性陪侍 (Articles 14 and 43)

325、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从事营利性陪侍 (Articles 14 and 43)

326、娱乐场所为提供、从事营利性陪侍提供条件 (Articles 14 and 43)

327. Casino Gambling (Articles 14 and 43)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3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0条竞合。 对娱乐场所赌博的,法律依据适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3条。

328、娱乐场所为赌博提供条件 (Articles 14 and 43)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3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0条竞合。 对娱乐场所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法律依据适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3条。

329、娱乐场所从事邪教、迷信活动 (Articles 14 and 43)

330、娱乐场所为从事邪教、迷信活动提供条件 (Articles 14 and 43)

331、娱乐场所设施不符合规定 (第44条第1项)

332、未按规定安装、使用娱乐场所闭路电视监控设备 (第44条第2项)

333、删改、未按规定留存娱乐场所监控录像资料 (第44条第3项)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4条第3项“删改娱乐场所监控录像资料”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9条第3项“非法改变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规定竞合。 对删改娱乐场所监控录像资料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删改娱乐场所监控录像资料”,对娱乐场所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4条第3项的规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29条第3项。

334、未按规定配备娱乐场所安全检查设备 (第44条第4项)

335、未对进入娱乐场所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第44条第4项)

对因未配备娱乐场所安全检查设备而未对进入营业场所人员进行安全检查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按规定配备娱乐场所安全检查设备”。

336、未按规定配备娱乐场所保安人员 (第44条第5项)

337、设置具有赌博功能的游戏设施设备 (Article 45, Item 1)

338、以现金、有价证券作为娱乐奖品 (Article 45, Item 2)

339、非法回购娱乐奖品 (Article 45, Item 2)

对以现金、有价证券作为娱乐奖品,并回购娱乐奖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回购娱乐奖品”。

340、指使、纵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侵害消费者人身权利 (Article 46)

341、未按规定备案娱乐场所营业执照 (Article 47)

342、未按规定建立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名簿、营业日志 (第50条)

343、娱乐场所内发现违法犯罪行为不报 (第50条)

344、未按规定悬挂娱乐场所警示标志 (第51条)

(二十八)《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345、拒不补齐娱乐场所备案项目 (第41条第1款)

346、未按规定进行娱乐场所备案变更 (第7条和第41条第2款)

347、要求娱乐场所保安人员从事非职务活动 (第29条和第43条第1款)

348、未按规定通报娱乐场所保安人员工作情况 (第29条和第43条第1款)

349、未按规定建立、使用娱乐场所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第26条和第44条)

(29) "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350、未制止有非法内容的营业性演出 (第25条和第46条第2款)

351、发现有非法内容的营业性演出不报 (第26条和第46条第2款)

352、超过核准数量印制、出售营业性演出门票 (第51条第2款)

353、印制、出售观众区域以外的营业性演出门票 (第51条第2款)

(三十)《印刷业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354. Printing illegal printed matter (Articles 3 and 38)

355、印刷经营中发现违法犯罪行为未报告 (第39条第1款第2项)

(三十一)《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356、旅馆变更登记未备案 (第4条第2款和第15条)

《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的未经许可开办旅馆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121条的规定执行。

(三十二)《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 (Departmental Rules)

357、不履行出租房屋治安责任 (第9条第3项)

对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进行犯罪活动,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屋犯罪不报”,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7条第2款。 对房屋出租人不履行治安责任,出租房屋发生案件、治安灾害事故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不履行出租房屋治安责任”,法律依据适用《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9条第3项。 但是,如果并处罚款的,其罚款数额不得超过《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 (国发〔1996〕13号)第2条中“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超过上述限额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的规定。

358、转租、转借承租房屋未按规定报告 (第9条第4项)

359、利用出租房屋非法生产、储存、经营危险物品 (第9条第5项)

依照《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9条第5项的规定“处月租金十倍以下罚款”的,其罚款数额不得超过《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 (国发〔1996〕13号)第2条中“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超过上述限额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的规定。

(三十三)《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360、非法设点收购废旧金属 (第7条和第13条第1款第4项)

361、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未如实登记 (第8条和第13条第1款第5项)

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未如实登记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未如实登记”,法律依据适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第23条和《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第13条第1款第5项。

362、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金属物品 (第9条和第13条第1款第6项)

对单位违反《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第9条的规定,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金属物品的,法律依据适用《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第9条和第13条第1款第6项,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59条第2项、第3项或者第4项。 对个人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金属物品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9条第2项、第3项或者第4项。

(三十四)《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363、承修机动车不如实登记 (第14条)

364、回收报废机动车不如实登记 (《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第14条和《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第13条第1款第5项)

365、承修非法改装机动车 (Article 16)

366、承修交通肇事逃逸车辆不报 (Article 16)

367、回收无报废证明的机动车 (Article 16)

368、更改机动车发动机号码、车架号码 (Article 17)

369、非法拼 (组)装汽车、摩托车 (《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第19条和《关于禁止非法拼 (组)装汽车、摩托车的通告》 (行政法规 1996年8月21日起施行)第5条)

对机动车修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实施本意见第363条至第369条规定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或者屡次不改,依法应当吊销有关证照的,法律依据除适用上述各条的法律依据外,还应当适用《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第20条。

(三十五)《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 (Departmental Rules)

370、擅自容留非出海人员作业、住宿 (第26条第4项)

371、拒不编刷船名、船号 (Article 27, Item 3)

372、擅自拆换、遮盖、涂改船名、船号 (Article 27, Item 3)

373、悬挂活动船牌号 (Article 27, Item 3)

374、私自载运非出海人员出海 (第27条第4项)

375、擅自引航境外船舶进入未开放港口、锚地 (第28条第2项)

《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第28条第1项规定的非法进入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海域、岛屿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118条的规定执行。

376、擅自搭靠境外船舶 (第28条第3项)

377、被迫搭靠境外船舶不及时报告 (第28条第3项)

378、擅自在非指定港口停泊、上下人员、装卸货物 (第28条第4项)

379、携带、隐匿、留用、擅自处理违禁物品 (第29条第1项)

380、非法拦截、强行靠登、冲撞他人船舶 (Article 29, item 2)

《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第29条第2项规定的偷开他人船舶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147条的规定执行。

381、非法扣押他人船舶、船上物品 (Article 29, Item 3)

382、“三无”船舶擅自出海作业 (Article 30)

(三十六)《典当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383、收当禁当财物 (Article 27 and Article 63)

384、未按规定查验证明文件 (第35条第3款和第65条)

对典当业工作人员承接典当物品,不查验有关证明、不履行登记手续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违法承接典当物品”,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9条第1项。

385、未按规定记录、统计、报送典当信息 (第51条和第65条)

386、发现禁当财物不报 (第27条和第52条及第66条第1款)

《典当管理办法》第52条和第66条第1款规定的典当行发现公安机关通报协查的人员或者赃物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131条的规定执行。

(三十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387、未按规定进行再生资源回收从业备案 (第8条和第22条)

388、未按规定保存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登记资料 (第10条第3款和第24条)

389、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中发现赃物、有赃物嫌疑物品不报 (第11条和第25条)

(三十八)《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390、擅自变更大型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举办规模 (第20条第1款)

对承办者擅自变更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或者擅自扩大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举办规模,对大型群众性活动承办单位的处罚,法律依据适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第20条第1款,对有发生安全事故危险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8条。

391、未经许可举办大型活动 (第20条第2款)

392、举办大型活动发生安全事故 (第21条)

对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发生安全事故的,对大型群众性活动承办单位或者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管理单位的处罚,法律依据适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第21条,对安全责任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38条以及《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第21条。

393、大型活动发生安全事故不处置 (第22条)

394、大型活动发生安全事故不报 (第22条)

(三十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安全保卫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395、非法运输危险物品进入陆域安全保卫区 (第13条和第35条第1项)

396、扰乱陆域安全保卫区管理秩序 (第14条第1至4项和第35条第2项)

397、危害陆域安全保卫区设施安全 (第14条第3、4项和第35条第2项)

398、非法进入陆域安全保卫区 (第15条和第35条第3项)

399、人员非法进入禁航区 (第19条和第35条第4项)

400、非法进行升放活动 (第23条和第35条第5项)

(四十)《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401、不落实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第19条,《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定》第8条、第11条或者第12条,《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和金库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许可实施办法》第15条,《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治安管理办法》第25条、第27条、第43条)

对金融机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使用存在治安隐患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不落实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措施”,法律依据适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第19条和《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和金库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许可实施办法》第15条。

对企业事业单位具有《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定》第11条或者第12条规定情形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不落实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措施”,法律依据适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第19条和《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定》第8条、第11条或者第12条。

(四十一)《保安服务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1条规定的未经许可从事保安服务、保安培训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121条的规定执行。

402、未经审核变更保安服务公司法定代表人 (第42条第1款第1项)

403、未按规定进行自招保安员备案 (第42条第1款第2项)

404、未按规定撤销自招保安员备案 (第42条第1款第2项)

405、超范围开展保安服务 (第42条第1款第3项)

406、违反规定条件招用保安员 (第42条第1款第4项)

407、未按规定核查保安服务合法性 (第42条第1款第5项)

408、未报告违法保安服务要求 (第42条第1款第5项)

409、未按规定签订、留存保安服务合同 (第42条第1款第6项)

410、未按规定留存保安服务监控影像资料、报警记录 (第42条第1款第7项及第2款)

411、泄露保密信息 (第43条第1款第1项)

412、使用监控设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个人隐私 (第43条第1款第2项)

413、删改、扩散保安服务监控影像资料、报警记录 (第43条第1款第3项及第2款)

414、指使、纵容保安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第43条第1款第4项)

415、疏于管理导致发生保安员违法犯罪案件 (第43条第1款第5项)

416、保安员扣押、没收他人证件、财物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2)

417、保安员参与追索债务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4)

418、保安员采用暴力、以暴力相威胁处置纠纷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4)

419、保安员删改、扩散保安服务监控影像资料、报警记录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5)

420、保安员侵犯个人隐私、泄露保密信息 (Article 45, paragraph 1, item 6)

421、未按规定进行保安员培训 (Article 47)

(四十二)《保安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422、非法获取保安培训许可证 (第32条第2款)

423、未按规定办理保安培训机构变更手续 (第9条和第33条第1款)

424、未按规定时间安排保安学员实习 (第14条第1款和第33条第1款)

425. Illegal provision of security services (第14条第2款和第33条第1款)

426、未按规定签订保安培训合同 (第19条和第33条第1款)

427、未按规定备案保安培训合同式样 (第19条和第33条第1款)

428、发布虚假招生广告 (第21条和第33条第2款)

429、非法传授侦察技术手段 (第15条第2款和第34条第2款)

430、未按规定内容、计划进行保安培训 (第13条和第35条)

431、未按规定颁发保安培训结业证书 (第16条和第35条)

432、未按规定建立保安学员档案管理制度 (第17条第1款和第35条)

433、未按规定保存保安学员文书档案 (第17条第1款和第35条)

对保安培训机构因未按规定建立保安学员档案管理制度而未按规定保存保安学员文书档案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按规定建立保安学员档案管理制度”。

434、未按规定备案保安学员、师资人员档案 (第17条第2款和第35条)

435、违规收取保安培训费用 (第18条和第35条)

436、转包、违规委托保安培训业务 (第20条和第35条)

(四十三)《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和金库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许可实施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437、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方案未经许可施工 (Article 16)

438、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工程未经验收投入使用 (Article 17)

(四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Law)

439、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逃匿 (第106条第1款)

(四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Law)

440、出卖亲生子女 (第31条第3款)

(四十六)《拘留所条例实施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441、担保人不履行担保义务 (第57条第3款)

III. Counter-terrorism

(47) "Counter-Terrorism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442. Advocating terrorism or extremism (Article 80 Item 1)

443. Inciting the commission of terrorist or extremist activities (Article 80 Item 1)

444. Producing, transmitting, or illegally possessing items that promote terrorism or extremism (Article 80, Item 2)

445. Compelling the wearing of clothing or symbols that promotes terrorism or extremism (Article 80, Item 3)

446、Assisting with terrorist or extremist activities (Article 80, Item 4)

447. Using extremism to underm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 (Article 81)

When applying, the relevant items of this article that provide for this illegal conduct shall be noted. For example for 'Exploiting extremism to disrup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Compelling others to participate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the legal basis is article 81, item 1.

448、Hiding, sheltering terrorist activity or extremist criminals (Article 82)

449. Refusing to provide evidence of terrorist activity or extremist crimes (Article 82)

450. Failing to immediately freeze terrorist assets (Article 83)

451. Failure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online counter-terrorism law enforcement as provided (Article 84, item 1, limited to technical support and assistance such as technical interfaces and decryption required by public security organs)

452. Failure to address terrorism and extremist information as required (Article 84, item 2, limited to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requests to stop transmission, delete related information, save related records, close related websites or shut down related services, as well as where the law provides for administrative detention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other departments.

254. Caus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terrorist or extremist information by failing to implement security measures (Article 84, item 3, Limited to the scope of regulation by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s well as where administrative detention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law under other departments' jurisdiction)

454. Failure to implement the real-name system for Internet services as provided (Article 86, paragraph 1, limited to the scope of oversight by public security organs)

455. Failure to implement real-name systems for accommodations as provided (Article 86, paragraph 2)

456. Failure to make electronic tracking marks for hazardous goods as provided by regulations (Article 87 Item 1)

The type of hazardous item shall be indicated with the violations' name when specifically applying it. For example,“Failure to make electronic tracking markers for hazardous items (controlled instruments).”

457. Failure to add security inspection tracking markers to civilian explosives in accordance with regulations (Article 87 Item 1)

458. Violation of measures prohibiting or restricting trade in hazardous goods (Article 87, item 4, limited to the control and restriction of transactions that violate the authority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or the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具体适用时,应当在违法行为名称中注明本项规定的危险物品种类。 例如,“违反危险物品 (管制器具)管制、限制交易措施”。

459、未落实重点目标反恐防范应对措施 (article 88, item 1)

具体适用时,应当在违法行为名称中注明本款有关项规定的具体违法行为。 例如,“未落实重点目标反恐防范应对措施 (未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其法律依据适用第88条第1款第2项。

460. Failure to carry out safety inspections as provided (article 88, paragraph 2)

461. Violating counter-terrorism restraint measures (Article 89)

462. Fabricating or disseminating false information on terrorist incidents (Article 90)

Article 90, paragraph 1 applies to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imposed on units and their responsible personnel, and Article 90, paragraph 2 applies to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imposed on individuals.

463. Illegal reporting, dissemination, or release of information on terrorist incidents (Article 90)

Article 90, paragraph 1 applies to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imposed on units and their responsible personnel, and Article 90, paragraph 2 applies to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imposed on individuals.

464. Reporting or dissemination of on-site conditions for anti-terrorism responses and handling (Article 90)

Article 90, paragraph 1 applies to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imposed on units and their responsible personnel, and Article 90, paragraph 2 applies to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imposed on individuals.

465. Refusal to cooperate with counter-terrorism work (Article 91, Limited to not-cooperating with public security organs carrying out counter-terrorism efforts as well as not cooperating with other departments carrying out counter-terrorism efforts that is to be given administrative deten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

对个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第91条第1款,对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适用第91条第1款和第2款。

466. Obstructing counter-terrorism efforts (Article 92)

对个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第92条第1款,对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适用第92条第1款和第2款,对阻碍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依法执行职务从重处罚的同时适用第92条第3款。

相关行为同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予以处理。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规定予以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罚款或者行政拘留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第一次发现的,应当依法书面责令改正,不得直接适用罚款或者行政拘留;对拒不改正包括改正后再实施相同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予以罚款或者行政拘留。

IV. Food and Drug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48)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本意见第467条至第470条的规定仅限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3规定对相关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

467、拒不停建未依法环评项目 (第63条第1项)

468、拒不停止无证排污 (第63条第2项)

469、逃避监管违法排污 (第63条第3项)

470、生产、使用违禁农药拒不改正 (第63条第4项)

(49) "Food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本意见第471条至第481条的规定仅限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23条规定对相关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

471、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的食品 (第123条第1款第1项)

472、生产、经营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的食品 (第123条第1款第1项)

473、在食品中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经营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 (第123条第1款第1项)

474、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专供特定人群的食品 (第123条第1款第2项)

475、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肉类 (第123条第1款第3项)

476、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肉类制品 (第123条第1款第3项)

477、经营未按规定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 (第123条第1款第4项)

478、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第123条第1款第4项)

479、生产、经营国家为特殊需要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第123条第1款第5项)

480、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 (第123条第1款第6项)

481、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 (第123条第3款)

(五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Law)

本意见第482条的规定仅限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58条规定对相关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

482、种植中药材使用剧毒、高毒农药 (第58条)

(五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Law)

本意见第483条至第485条的规定仅限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87条、第94条规定对相关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

483、非法向农用地排放土壤污染物 (第87条)

484、未按规定采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措施 (第94条第1款第3项和第2款)

485、未按规定实施土壤污染修复 (第94条第1款第4项和第2款)

(五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Law)

本意见第486条至第493条的规定仅限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80条、第81条规定对相关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

486、生产、销售属于假药、劣药的疫苗 (第80条第3款)

487、以欺骗方式申请疫苗临床试验、注册、批签发 (第81条第1项)

488、编造疫苗生产、检验记录 (第81条第2项)

489、更改疫苗产品批号 (第81条第2项)

490、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接种单位供应疫苗 (第81条第3项)

491、未经批准委托生产疫苗 (第81条第4项)

492、未经批准变更疫苗生产工艺、生产场地、关键设备等 (第81条第5项)

493、未经批准更新疫苗说明书、标签 (第81条第6项)

(五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Law)

本意见第494条至第503条的规定仅限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118条、第122条至第124条规定对相关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

494、生产、销售假药、劣药 (第118条第1款)

495、伪造、变造、出租、出借、非法买卖许可证、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第122条)

496、骗取涉药品许可 (第123条)

上述涉药品许可包括临床试验许可、药品生产许可、药品经营许可、医疗机构制剂许可和药品注册等许可,相关违法行为名称可根据具体情形进行表述。 例如,骗取临床试验许可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骗取涉药品许可 (临床试验许可)”。

497、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进口药品 (第124条第1款第1项)

498、使用骗取的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进口药品 (第124条第1款第2项)

499、使用未经审评审批的原料药生产药品 (第124条第1款第3项)

500、未经检验销售应检验药品 (第124条第1款第4项)

501、生产、销售禁用药品 (第124条第1款第5项)

502、编造药品生产、检验记录 (第124条第1款第6项)

503、未经批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进行重大变更 (第124条第1款第7项)

(五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Law)

本意见第504条至第509条的规定仅限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120条规定对相关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

504、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第120条第1项)

505、在特别保护区域内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设施场所、生活垃圾填埋场 (第120条第2项)

506、将危险废物提供、委托给无证经营者堆放、利用、处置 (第120条第3项)

507、无许可证、未按许可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 (第120条第4项)

508、未经批准擅自转移危险废物 (第120条第5项)

509、未采取防范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扬散、流失、渗漏、其他严重后果 (第120条第6项)

V. Computer and Network Security

(55) "Cybersecurity Law of the P.R.C." (Law)

510. Network operators fail to fulfill their network security protection obligations (Article 21, Article 25 and Article 59, paragraph 1)

511. Crit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operators fail to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to protect cybersecurity (Articles 33, 34, 36, and 38 and article 59, paragraph 2)

512. Setting up malicious programs (Article 22, paragraph 1; Article 48, paragraph 1; and Article 60, item 1)

513. Failure to give notice or report security risks as required (Article 22, paragraph 1 and Article 60, paragraph 2)

514. Network operators' failure to perform obligations to verify identity information (Article 24, paragraph 1 and Article 61)

515. Failure to carry out network security testing, risk assessment and other activities as provided (Article 26 and Article 62)

516. Illegal release of cybersecurity information (Article 26 and Article 62)

517. Engaging in activities that endanger cybersecurity (Article 27 and Article 63)

518. Provide applications and tools specifically for activities that endanger cybersecurity (Article 27 and Article 63)

519. Providing help for activities that endanger cybersecurity (Article 27 and Article 63)

520. Network operators, or the providers of network products or services, failure to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to prot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Article 22, paragraph 3, Article 41 to Article 43, and Article 64, paragraph 1)

521. Illegally acquiring, selling, or providing others with personal information (Article 44 and Article 64, paragraph 2)

522. Illegal exploita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Article 46 and Article 67)

523. Network operators failure to perform their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obligations (Article 47 and Article 68, paragraph 1)

524. Provider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 software download services failure to perform obligations to manage information security (Article 48, paragraph 2 and Article 68, paragraph 2)

525. Network operators not handling illegal information as requested by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rticle 69 Item 1)

526. Network operators resisting or impeding oversight and inspections by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rticle 69 Item 2)

527. Network operators refusing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and assistance to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rticle 69, item 3)

528. Publishing and transmitting illegal information (Article 12, paragraph 2 and Article 70)

对上述违法行为,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由公安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之外,公安机关实施行政处罚限于公安机关监管范围。

(56)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Security Protec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529. Violating the Multi-level protection system for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Article 20, item 1)

530、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备案制度 (第20条第2项)

531、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案件不报 (第20条第3项)

532、拒不改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状况 (第20条第4项)

533、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害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3条,《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第6条第1项和第16条第3款,《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第22条)

534、未经许可出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3条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第20条)

(五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535、擅自建立、使用非法定信道进行国际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6条和第1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7条和第22条第1款)

536、接入网络未通过互联网络接入国际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第1款和第14条)

537、未经许可从事国际联网经营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第2款和第14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1条和第22条第2款)

538、未经批准擅自进行国际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第3款和第14条)

539、未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10条和第1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2条和第22条第3款)

540、未经接入单位同意接入接入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10条和第14条)

541、未办理登记手续接入接入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10条和第14条)

542、违规经营国际互联网络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21条第1款和第22条第5款)

(58) "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ternet Access Business Place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543、利用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发布、传播、使用违法信息 (Article 30)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30条第2款规定,上网消费者有第30条第1款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对上网消费者利用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发布、传播、使用违法信息,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界定的相关违法行为名称表述,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条款。

544、向上网消费者提供直接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 (第32条第1项)

545、未建立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巡查制度 (第32条第2项)

546、不制止、不举报上网消费者违法行为 (第32条第2项)

547、未按规定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有效身份证件 (第32条第3项)

548、未按规定记录上网信息 (第32条第3项)

549、未按规定保存上网消费者登记内容、记录备份 (第32条第4项)

550、擅自修改、删除上网消费者登记内容、记录备份 (第32条第4项)

551、上网服务经营单位未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注册事项、终止经营手续、备案 (第32条第5项)

552、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内利用明火照明 (Article 33, Item 1)

553、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内不制止吸烟行为 (Article 33, Item 1)

554、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未悬挂禁烟标志 (Article 33, Item 1)

555、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允许带入、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第33条第2项)

556、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装固定封闭门窗栅栏 (第33条第3项)

557、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期间封堵、锁闭门窗、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 (第33条第4项)

558、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擅自停止实施安全技术措施 (第33条第5项)

(五十九)《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559、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传播违法信息 (第5条和第20条)

560、擅自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 (第6条第1项和第20条)

561、擅自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 (第6条第1项和第20条)

562、擅自改变计算机信息网络功能 (第6条第2项和第20条)

563、擅自改变计算机信息网络数据、应用程序 (第6条第3项和第20条)

564、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性程序 (第6条第4项和第20条)

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20条的规定,对实施本意见第560条至第564条的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49条至第52条的规定执行。

565、未建立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制度 (第21条第1项)

566、未采取国际联网安全技术保护措施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21条第2项和《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第15条)

567、未对网络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第21条第3项)

568、未按规定提供安全保护管理相关信息、资料、数据文件 (第21条第4项)

569、未依法审核网络发布信息内容 (第21条第5项)

570、未依法登记网络信息委托发布单位和个人信息 (第21条第5项)

571、未建立电子公告系统的用户登记、信息管理制度 (第21条第6项)

572、未按规定删除网络地址、目录 (第21条第7项)

573、未按规定关闭网络服务器 (第21条第7项)

574、未建立公用账号使用登记制度 (第21条第8项)

575、违法转借、转让用户账号 (第21条第9项)

576、不履行国际联网备案职责 (第11条、第12条和第23条)

(六十)《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577、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 (第5条、第6条第2、3、4项和第16条第1、2款)

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尚未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即尚未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法律依据适用《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第5条、第6条第2、3、4项和第16条第1、2款。 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性程序影响运行”,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9条第4项。 单位“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性程序影响运行”,对单位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第5条、第6条第2、3、4项和第16条第2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和第29条第4项。

578、发布虚假计算机病毒疫情 (第7条和第17条)

579、未按规定提交计算机病毒样本 (第8条和第17条)

580、未按规定上报计算机病毒分析结果 (第9条和第18条)

581、未建立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 (第19条第1项)

582、未采取计算机病毒安全技术防治措施 (第19条第2项)

583、未进行计算机病毒防治教育、培训 (第19条第3项)

584、未及时检测、清除计算机病毒 (第19条第4项)

585、未按规定使用具有销售许可证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 (第19条第5项)

586、未按规定检测、清除计算机病毒 (第14条和第20条)

587、未依法保存计算机病毒检测、清除记录 (第14条和第20条)

VI. Traffic Management

(六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Law)

588、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通行规定 (相关条款和第89条)

589、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通行规定 (相关条款和第90条)

本意见第588条和第589条中的“相关条款”是指设定行为规范的条款。

对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排放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驾驶排放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13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0条。

对驾驶临时入境的机动车超出行驶区域或者路线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通行规定”,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0条和《临时入境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规定》第19条第3项。

590、 (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 (第91条第1、5款)

591、醉酒驾驶机动车 (第91条第2、5款)

592、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 (第91条第3、5款)

593、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 (第91条第4、5款)

594、公路客运车辆超员载客 (第92条第1、3、4款)

595、公路客运车辆违规载货 (第92条第1、3、4款)

596、货运机动车超载 (第92条第2、3、4款)

597、货运机动车违规载客 (第92条第2、3、4款)

598、违规停放机动车 (第93条第1、2款)

599、出具虚假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结果 (第94条第2款)

600、未悬挂机动车号牌 (第95条第1款和第90条)

对驾驶未取得临时入境机动车号牌的机动车,或者驾驶临时入境机动车号牌超过有效期的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5条第1款和第90条及《临时入境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规定》第19条第2项。

601、未放置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5条第1款和第90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39条第1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5条第1款和第90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39条第1款对“未放置机动车保险标志”设定了相同的法律责任,法律依据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5条第1款和第90条,也可以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39条第1款。

602、未随车携带行驶证、驾驶证 (第95条第1款和第90条)

对驾驶未取得临时入境机动车行驶证的机动车,或者驾驶临时入境机动车行驶证超过有效期的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随车携带行驶证”,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5条第1款和第90条及《临时入境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规定》第19条第2项。

603、故意遮挡、污损机动车号牌 (第95条第2款和第90条)

604、未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 (第95条第2款和第90条)

605、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 (第96条第1款)

606、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 (第96条第2款)

607、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 (第96条第3款)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40条第1款关于“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保险标志,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的保险标志”的法律责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6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不一致,应适用后者。

608、非法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 (第97条)

609、未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8条第1款,《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38条第1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8条第1款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38条第1款对“未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同的规定,法律依据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8条第1款,也可以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38条第1款。

610、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 (第99条第1款第1项、第2款)

对未取得临时机动车驾驶许可驾驶机动车,或者临时机动车驾驶许可超过有效期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第1款第1项、第2款和《临时入境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规定》第19条第1项。 对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期间驾驶机动车、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驾驶机动车与准驾车型不符、机动车驾驶证被公告停止使用期间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第1款第1项、第2款。

611、将机动车交由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人员驾驶 (第99条第1款第2项、第2款)

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将机动车交由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人员驾驶”,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第1款第2项、第2款。

612、交通肇事逃逸 (第99条第1款第3项、第2款、第101条第2款)

613、机动车行驶超速50%以上 (第99条第1款第4项、第2款)

614、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规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 (第99条第1款第5项、第2款)

615、违反交通管制强行通行 (第99条第1款第6项、第2款)

616、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 (第99条第1款第7项、第2款)

617、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 (第99条第1款第8项、第2款)

对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1款第4项。

618、驾驶拼装机动车 (第100条第1款和第2款)

619、驾驶报废机动车 (第100条第1款和第2款)

对使用拼装机动车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接送学生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使用拼装、报废机动车接送学生”,法律依据适用《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第44条。

620、出售报废机动车 (第100条第1款和第3款)

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出售回收的报废机动车整车的,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0条第1款和第3款以及《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第22条第2款。

621、种植物、设施物妨碍交通安全 (第106条)

(六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622、以不正当手段取得机动车登记、驾驶许可 (第103条)

(六十三)《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623、使用拼装、报废机动车接送学生 (Article 44)

624、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 (第45条第1款)

625、使用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人员 (第45条第1款)

对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提供校车服务或者使用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人员驾驶校车的,违法行为名称相应表述为“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使用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人员”,法律依据为第45条第1款和第2款。

626、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校车标牌 (第45条第3款)

627、不按规定配备校车安全设备 (Article 46)

628、不按规定安全维护校车 (Article 46)

629、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 (Article 47)

630、不按规定放置校车标牌、开启校车标志灯 (第48条第1款第1项)

631、未按审定的校车线路行驶 (第48条第1款第1项)

632、上下学生未按规定停靠校车 (第48条第1款第2项)

633、未运载学生使用校车标牌、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 (第48条第1款第3项)

634、上路前未检查校车车况 (第48条第1款第4项)

635、驾驶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 (第48条第1款第4项)

636、校车载有学生时加油 (第48条第1款第5项)

637、校车发动机引擎熄灭前离开驾驶座 (第48条第1款第5项)

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第50条规定的“校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的”,违法行为名称适用本意见第594条,从重处罚,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2条第1款、第3款和《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第50条。

638、不避让校车 (第52条)

639、未按规定指派照管人员 (第53条第1款)

(六十四)《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Departmental Rules)

640、未按规定随身携带学习驾驶证明 (第39条和第90条)

641、未按指定路线、时间学习驾驶 (第91条第1项)

642、未按规定放置、粘贴学车专用标识 (第91条第2项)

643、未使用符合规定的机动车学习驾驶 (第92条第1项)

644、自学用车搭载非随车指导人员 (第92条第2项)

645、补领后继续使用原机动车驾驶证 (第94条第1款第1项和第2款)

646、实习期内未按规定驾驶机动车 (第75条和第94条第1款第2项)

647、未按规定粘贴、悬挂实习标志、残疾人机动车专用标志 (第94条第1款第3项)

648、未按规定申报变更驾驶人信息 (第80条和第94条第1款第4项)

649、机动车驾驶证被扣期间采用隐瞒、欺骗手段补领 (第95条第1款第1项和第2款)

本违法行为不属于《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88条规定的情形,不适用该条的规定处理。

650、身体条件不适合仍驾驶机动车 (第95条第1款第2项和第2款)

651、逾期不参加审验仍驾驶机动车 (第95条第1款第3项)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96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6条第1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相同,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驾驶证”,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6条第1款。

(六十五)《机动车登记规定》 (Departmental Rules)

652、未按规定喷涂机动车放大牌号 (第56条第1项)

653、机动车放大牌号喷涂不清晰 (第56条第1项)

654、机动车喷涂、粘贴影响安全驾驶的标识、车身广告 (第56条第2项)

655、未按规定安装防护装置、粘贴反光标识 (第56条第3项)

656、机动车未按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第56条第4项)

657、未按期办理机动车变更登记 (第10条、第56条第5项)

658、未按期办理机动车转移登记 (第18条、第56条第6项)

659、未按期申请机动车转入 (第13条、第56条第7项)

660、擅自改变机动车外形、已登记的技术数据 (第57条)

661、以不正当手段办理补、换领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业务 (第58条第2款)

VII. Drug Control

(六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Law)

662、容留吸毒 (第61条)

663、介绍买卖毒品 (第61条)

(六十七)《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664、未经许可、备案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38条第1款,《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0条第1项、第32条第1项、第34条第2款)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38条第1款和《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0条第1项、第32条第1项,对“未经许可、备案购买易制毒化学品” “未经许可、备案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同规定,法律依据适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38条第1款。

对使用以伪造的申请材料骗取的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运输许可证、备案证明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经许可、备案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法律依据适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38条第1款,《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0条第1项、第32条第1项和第34条第2款。

665、骗取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运输许可证、备案证明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38条第1款和《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4条第1款)

对伪造申请材料骗取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的,法律依据适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38条第1款和《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4条第1款,并按照《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4条第1款予以处理。

666、使用他人的许可证、备案证明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 (第38条第1款)

667、使用伪造、变造、失效的许可证、备案证明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 (第38条第1款)

668、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运输单位未按规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第40条第1款第1项)

669、转借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运输许可证、备案证明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0条第1款第2项,《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1项)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0条第1款第2项和《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1项对“转借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运输许可证、备案证明”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同规定,《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1项对违法行为的界定更为明确,法律依据可以适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0条第1款第2项,也可以适用《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1项。

670、超出购买许可、备案范围购买易制毒化学品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0条第1款第3项,《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2项)

法律依据适用原则同本意见第669条。

671、未按规定记录、保存、备案易制毒化学品交易情况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0条第1款第4项,《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3项)

法律依据适用原则同本意见第669条。

672、易制毒化学品丢失、被盗、被抢不报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0条第1款第5项,《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4项)

法律依据适用原则同本意见第669条。

673、使用现金、实物交易易制毒化学品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0条第1款第6项,《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5项)

法律依据适用原则同本意见第669条。

674、未按规定报告易制毒化学品年度经销、库存情况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0条第1款第8项,《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6条第6项)

法律依据适用原则同本意见第669条。

675、运输易制毒化学品货证不符 (第41条第1款)

676、运输易制毒化学品未携带许可证、备案证明 (第41条第1款)

677、违规携带易制毒化学品 (Article 41, paragraph 2)

678、拒不接受易制毒化学品监督检查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2条,《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7条)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2条和《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7条对“拒不接受易制毒化学品监督检查”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同规定,《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7条对违法行为的界定更为明确,法律依据可以适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2条,也可以适用《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第37条。

(六十八)《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679、向无购买许可证、备案证明的单位、个人销售易制毒化学品 (第31条第1项)

680、超出购买许可、备案范围销售易制毒化学品 (第31条第2项)

(六十九)《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681、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第82条第1款)

VIII. Immigration and Exit-Entry Management

(70) "The Exit and Entry Administr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682、持用伪造、变造、骗取的证件出境、入境 (第71条第1项)

中国公民持用伪造、变造的护照、出入境通行证出境、入境的,按照本条执行,法律依据适用第71条第1项,不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和出入境通行证签发管理办法》第29条。

对伪造、变造、骗取或者被证件签发机关宣布作废的证件按照第67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予以注销或者收缴。

683、冒用证件出境、入境 (第71条第2项)

中国公民冒用护照、出入境通行证出境、入境的,按照本条执行,法律依据适用第71条第2项,不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和出入境通行证签发管理办法》第29条。

对冒用的证件按照第67条第3款的规定予以注销或者收缴。

684、逃避边防检查 (第71条第3项)

685、以其他方式非法出境、入境 (第71条第4项)

686、协助非法出境、入境 (第72条)

687、骗取签证、停留居留证件等出境入境证件 (Article 73)

本条所指的“出境入境证件”,是指除中国护照之外的出境入境证件。 对骗取签证、停留居留证件或者其他出境入境证件的,违法行为名称相应表述为“骗取签证”、“骗取停留居留证件”或者“骗取其他出境入境证件”。

骗取护照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721条的规定执行。

688、违反规定为外国人出具申请材料 (Article 74)

689、 (中国公民)出境后非法前往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被遣返 (第75条)

690、拒不接受查验出境入境证件 (第76条第1款第1项)

691、拒不交验居留证件 (第76条第1款第2项)

692、未按规定办理出生登记 (第76条第1款第3项)

693、未按规定办理死亡申报 (第76条第1款第3项)

694、未按规定办理居留证件登记事项变更 (第76条第1款第4项)

695、外国人冒用他人出境入境证件 (第76条第1款第5项)

696、违反外国人住宿登记规定 (第39条第2款、第76条第1款第6项)

697、未按规定报送外国人住宿登记信息 (第76条第2款)

698、擅自进入限制区域 (第77条第1款)

699、拒不执行限期迁离决定 (第77条第2款)

700、非法居留 (第78条第1款)

701、未尽监护义务致使未满十六周岁的外国人非法居留 (第78条第2款)

702、容留、藏匿非法入境、非法居留的外国人 (第79条)

703、协助非法入境、非法居留的外国人逃避检查 (第79条)

704、为非法居留的外国人违法提供出境入境证件 (第79条)

705、非法就业 (第80条第1款)

706、介绍外国人非法就业 (第80条第2款)

707、非法聘用外国人 (第80条第3款)

708、从事与停留居留事由不相符的活动 (第81条第1款)

对外国人违反中国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宜在中国境内继续停留居留的,违法行为名称根据其违反的法律、法规规定确定。

709、扰乱口岸限定区域管理秩序 (第82条第1款第1项、第2款)

710、未办理临时入境手续登陆 (第82条第1款第2项)

711、未办理登轮证件上下外国船舶 (第82条第1款第3项)

712、交通运输工具擅自出境、入境 (第83条第1款第1项)

713、交通运输工具擅自改变出境、入境口岸 (第83条第1款第1项)

714、交通运输工具未按规定申报 (第83条第1款第2项)

航空器负责人或者代理单位未按规定预报信息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736条至第740条的规定执行。

715、交通运输工具拒绝协助边防检查 (第83条第1款第2项)

716、交通运输工具违反规定上下人员、装卸货物或者物品 (第83条第1款第3项)

717、交通运输工具载运不准出境入境人员出境、入境 (第83条第2款)

航空器负责人或者代理单位未按规定载运旅客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741条的规定执行。

718、 (中国或者外国船舶)未经批准擅自搭靠外国船舶 (第84条第1项)

719、 (外国船舶、航空器)未按规定路线、航线行驶 (第84条第2项)

720、 (出境入境的船舶、航空器)违反规定驶入对外开放口岸以外地区 (第84条第3项)

(七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和出入境通行证签发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721、骗取护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7条)

722、提供伪造、变造的护照、出入境通行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和出入境通行证签发管理办法》第29条)

对提供伪造、变造的护照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提供伪造、变造的护照”,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8条。 对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通行证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通行证”,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8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和出入境通行证签发管理办法》第29条。

723、出售护照、出入境通行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和出入境通行证签发管理办法》第29条)

法律依据适用原则同本意见第722条。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9条规定的持用伪造或者变造的护照或者冒用他人护照出入境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682条、第683条的规定执行。

(七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第32条不再适用,对有关违法行为相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71条。

第33条不再适用,对有关违法行为相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72条。

724、未经批准携带、托运枪支、弹药出境、入境 (第34条)

第35条第1项、第2项不再适用,对有关违法行为相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2条第1款第1项、第2款。

725、未经批准登陆 (第35条第3项)

《关于进一步放宽境外船员登陆住宿限制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公境〔2005〕770号)已取消船员住宿证。

对港澳台船员及其随行家属,有未经批准登陆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名称仍表述为“未经批准登陆”,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第35条第3项。

对外国船员及其随行家属未经批准登陆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办理临时入境手续登陆”,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2条第1款第2项。

726、未按规定登陆 (第35条第3项)

对港澳台船员及其随行家属,经批准登陆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返回船舶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未按规定登陆”,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第35条第3项。

对外国船员及其随行家属办理临时入境手续后,超过临时入境许可的期限在中国境内停留居留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非法居留”,法律依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78条第1款。

第36条不再适用,有关违法行为相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3条。

第37条不再适用,有关违法行为相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3条。

第38条不再适用,有关违法行为相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4条。

727、交通运输工具驶入对外开放口岸以外地区未按规定报告、驶离 (article 39)

(七十三)《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第30条不再适用,有关违法行为相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71条第1项、第2项。

728、伪造、涂改、转让、倒卖旅行证件 (Article 31)

729、非法获取往来台湾旅行证件 (Article 32)

非法获取往来台湾旅行证件,是指以行贿等手段获取往来台湾旅行证件的行为。 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的通过“编造情况,提供假证明”的方式获取往来台湾旅行证件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687条的规定执行。

730、协助骗取往来台湾旅行证件 (第33条)

731、台湾居民未按规定办理暂住登记 (第16条和第34条)

732、台湾居民非法居留 (第18条和第35条)

(七十四)《中国公民因私事往来香港地区或者澳门地区的暂行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第26条不再适用,有关违法行为相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71条第1项、第2项。

733、伪造、涂改、转让往来港澳旅行证件 (第27条)

734、非法获取往来港澳旅行证件 (Article 28)

非法获取往来港澳旅行证件,是指以行贿等手段获取往来港澳旅行证件的行为。 对《中国公民因私事往来香港地区或者澳门地区的暂行管理办法》第28条规定的以“编造情况,提供假证明”的方式获取往来港澳旅行证件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687条的规定执行。

(七十五)《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735、因滞留不归被遣返回国 (第22条和第32条第2款)

(七十六)《出境入境航空器载运人员信息预报预检实施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736、未按时限报送航空旅客订座记录 (《出境入境航空器载运人员信息预报预检实施办法》第4条、第8条第1款第1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3条第1款第2项)

737、未按时限报送航空登机人员信息 (《出境入境航空器载运人员信息预报预检实施办法》第5条、第8条第1款第2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3条第1款第2项)

738、报送航空登机人员信息不准确 (《出境入境航空器载运人员信息预报预检实施办法》第5条、第8条第1款第3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3条第1款第2项)

739、漏报、多报航空登机人员信息 (《出境入境航空器载运人员信息预报预检实施办法》第5条、第8条第1款第4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3条第1款第2项)

740、未报送航空登机人员信息 (《出境入境航空器载运人员信息预报预检实施办法》第5条、第8条第1款第5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3条第1款第2项)

根据《出境入境航空器载运人员信息预报预检实施办法》第8条第2款规定,航空器负责人或者代理单位未能按规定预报信息,有证据证明因网络故障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不予处罚;情节特别轻微的,可以不予处罚,但应当责令其改正。

741、载运不准登机航空旅客 (《出境入境航空器载运人员信息预报预检实施办法》第6条第2款、第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3条第2款)

(七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742、持用伪造、涂改、过期、失效的边境管理区通行证 (第24条)

743、冒用他人边境管理区通行证 (第24条)

744、伪造、涂改、盗窃、贩卖边境管理区通行证 (第25条)

(七十八)《台湾渔船停泊点边防治安管理办法》 (Departmental Rules)

745、未在指定停泊点登、离台湾渔船 (第21条第3项)

746、大陆劳务人员携带违禁物品、国家机密资料 (第21条第4项)

747、擅自启用电台 (第22条第1项)

748、台湾渔船播放非法广播 (第22条第2项)

749、台湾渔船悬挂、显示非法标志 (第22条第3项)

750、台湾渔船从事有损两岸关系其他活动 (第22条第4项)

751、擅自引带大陆居民登船 (第23条第1项)

752、台湾居民擅自上岸 (第23条第2项)

753、涂改、转让台湾居民登陆证件 (第23条第3项)

754、登陆人员未按规定返回、活动 (第23条第4项)

755、传播、散发非法物品 (第23条第5项)

756、台湾居民携带违禁物品上岸 (第23条第5项)

757、体罚、殴打台湾渔船大陆劳务人员 (第23条第6项)

758、扰乱台湾渔船停泊点管理秩序 (第23条第7项)

759、未按规定办理台湾渔船进出港手续 (第24条第1项)

760、台湾渔船擅自搭靠其他船舶 (第24条第2项)

761、擅自雇用大陆居民登船作业 (第24条第3项)

762、擅自将大陆劳务人员带至境外登陆 (第24条第4项)

763、台湾渔船未经检查擅自离港 (第24条第5项)

764、台湾渔船无故滞留 (第24条第6项)

765、台湾渔船未在指定地点停泊 (第25条)

IX. Other

(七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Law)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1项规定的违反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以及第62条第2项规定的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53条的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3项规定的谎报火警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40条的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4项规定的阻碍消防车、消防艇执行任务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109条的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2条第5项规定的阻碍消防救援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按照本意见第108条的规定执行。

本意见第766条至第776条的规定仅限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3条、第64条、第68条规定对相关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

766、违规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 (第63条第1项)

767、违规使用明火作业 (第63条第2项)

768、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 (第63条第2项)

769、指使、强令他人冒险作业 (Article 64 Item 1)

770、过失引起火灾 (第64条第2项)

771、阻拦、不及时报告火警 (第64条第3项)

772、扰乱火灾现场秩序 (第64条第4项)

773、拒不执行火灾现场指挥员指挥 (第64条第4项)

774、故意破坏、伪造火灾现场 (第64条第5项)

775、擅自拆封、使用被查封场所、部位 (第64条第6项)

776、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义务 (Article 68)

(八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Law)

777、阻碍情报工作 (Article 28)

778、泄露与国家情报工作有关的国家秘密 (第2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第30条规定的冒充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实施招摇撞骗、诈骗、敲诈勒索的违法行为名称及法律适用规范分别按照本意见第111条、第102条、第105条的规定执行。

(八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Law)

公安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依法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74条第1款、第76条、第77条、第78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779、毁坏林木、林地 (第74条第1款)

780、盗伐林木 (第76条第1款)

781、滥伐林木 (第76条第2款)

782、伪造、变造、买卖、租借采伐许可证 (第77条)

783、收购、加工、运输明知是非法来源的林木 (第78条)

X.Other applications and specifications

(一)本意见违法行为名称中列举多个行为的,可以根据违法行为人具体实施的行为,选择一种或者一种以上行为进行表述。 例如,本意见第4条中的“违反涉境外非政府组织规定取得使用资金”“违反涉境外非政府组织规定开立使用银行账户”,第5条中的“代表机构未按规定报送公开年度报告”,第17条中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造谣诽谤”“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发表传播有害信息”,第18条中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从事资助政治活动”“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非法从事资助宗教活动”等违法行为名称中列举的多个行为属于选择性行为,可以根据违法行为人具体实施的行为,选择一种或者一种以上行为进行表述。 行为人仅实施了违反涉境外非政府组织规定取得资金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可表述为“违反涉境外非政府组织规定取得资金”;行为人既实施了违反涉境外非政府组织规定开立银行账户行为,又实施了违反涉境外非政府组织规定使用银行账户行为的,则违法行为名称可表述为“违反涉境外非政府组织规定开立使用银行账户”。 境外非政府组织仅实施了非法从事宗教活动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可表述为“境外非政府组织非法从事宗教活动”;境外非政府组织既实施了非法从事宗教活动行为,又实施了非法资助宗教活动行为的,则违法行为名称可表述为“境外非政府组织非法从事资助宗教活动”。

(二)本意见违法行为名称中列举多个行为对象的,在具体表述时可以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对象,选择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对象进行表述。 例如,行为人实施了买卖公文行为的,违法行为名称可表述为“买卖公文”;行为人既实施了买卖公文行为,又实施了买卖证件行为的,则违法行为名称可表述为“买卖公文、证件”。

(三)本意见违法行为名称后括号中列举的为该行为的适用法律依据,其中适用“和”和“及”的,是指在制作相关法律文书时应当同时援引相关法律依据。 例如,本意见第179条规定“出售、购买、运输假币 (第2条第1款和第21条)”,对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的,法律依据应当同时援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2条第1款和第21条。

(四)公安法律文书引用法律依据时,应当准确完整写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条款序号,需要引用具体条文的,应当整条引用。 需要并列引用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引用顺序如下:法律和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司法解释。 同时引用两部以上法律的,应当先引用基本法律,后引用其他法律。 引用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实体法,后引用程序法。

(五)对同一违法行为,上位法和下位法均有规定,且下位法与上位法的行为表述和处罚都一致的,引用法律依据时,应当引用上位法。 如果下位法行为表述或者处罚幅度是对上位法进一步细化的,引用法律依据时,应当同时引用上位法和下位法。

(六)对同一条文既规定了个人违法行为,又设专款规定单位违法情形的,引用法律依据时,对个人处罚时引用规定个人违法行为的条款,对单位处罚时应当同时引用两个条款。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73条第1款规定了弄虚作假骗取签证、停留居留证件等出境入境证件的处罚;第2款规定了单位有第1款行为的处罚。 对个人弄虚作假骗取签证、停留居留证件等出境入境证件的,处罚时引用第73条第1款;对单位弄虚作假骗取签证、停留居留证件等出境入境证件的,处罚时应当引用第73条第1款和第2款。

(七)法律责任部分对违法行为的行为规范未作表述,仅表明违反本法 (条例、办法等)规定的,对这一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决定时,法律依据应当同时援引设定行为规范的条款和设定法律责任的条款。

(八)公安部以前制定的规定,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公安部2015年印发的《违反公安行政管理行为的名称及其适用意见》废止。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1 Average: 5]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